【脱贫故事17+】瑶族村民谢永光:在4A景区当“老板”

【瑶族名片】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

贵州的瑶族大约是在明清两代分别从广西、广东迁入,或是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划入的按支系聚居。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坐落在山间的瑶山乡拉片村。

“老谢,今天生意如何?”

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的村民路过“老谢”家店面,都会习惯性地招呼上这一句。

“老谢”,谢永光,拉片村第一个开农家乐的人。这对于世世代代居于深山以狩猎为生的瑶族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转变。

瑶族老人悠闲地聚在一起,做手工聊家常。

荔波县瑶山乡的生态移民工程,最早始于1998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住在杈杈房、茅草房甚至山洞里的瑶族同胞陆续搬迁至山下集中居住,但粮食产量仍然很低。“别说致富了,连吃饱都困难。”谢永光回忆说。

2003年开始推行“五一”长假。荔波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迎头而上,开启了乡村旅游的大幕。临近拉片村的小七孔景区,“农家乐”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

“光靠种地是发不了财的。”经再三思虑,谢永光小心翼翼地和家人商量,“要不,我们也开个小饭馆吧?”

通过多次参加乡里组织的培训,谢永光成为了一名“大厨”。

第一个“吃螃蟹”,家人顾虑不少。但谢永光坚持,“吃‘旅游饭’,胆量一定要足”。于是大起胆子贷了3万元,将自家房屋和小院修葺一新,从买砖到砌墙,从搭建凉棚到种植花草,他都费了好一番心思。再添置好一些桌椅碗筷,昔日的农户“转身”就做上了开门迎客的农家乐老板。

这位农家乐老板对自己的厨艺有严苛的要求。在客人点菜时询问是否有忌口;在客人用完餐后询问其感受,把意见用小本子一一记下,自己再琢磨改进;还抽时间参加了几次乡里组织的厨艺培训班。

头一年下来,竟有了七八万的毛收入。很快,谢永光就把贷款还清了。

眼看着生活越来越好,谢永光的脸上挂满笑容。

几年后,拉片村开始打造“千户瑶寨”。谢永光的生意更好了:“每年‘五一’‘十一’假期,是游客最多的时候,从中午1点到晚上9点,我一直在厨房不停地炒菜。收入最多的一天能有7000多元。”

谢永光农家乐的接待规模也逐渐扩大,现能同时容纳200人用餐。他又在二楼准备了8间客房,旅游旺季几乎住满。

成为旅游景点后的瑶族村寨,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19年,新成立的荔波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瑶山古寨景区提质扩容项目建设工程。村合作社入股,闲置的老旧楼房被改造成民宿客栈。村民们不仅在公司务工,还参与表演带有瑶族特色的舞蹈,“要是早几天来,你们还能在广场上看到猴鼓舞、打猎舞、打陀螺等表演。”谢永光说。

今年4月,瑶山古寨通过了国家4A级景区省级评审。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村民们耳中。“愈发感觉到,当初我选择的路是对的。”忙碌了一天的谢永光拭去额头上微小的汗珠,搬了根凳子缓缓坐下,眼神伸出了小院:

近处,是新修的通村路,宽阔而干净;路对面,一座吊桥跨过小河,通向对面的草滩,黄色的狗和灰白色的马在浅草中散漫地走动;远处,云遮雾绕、黛青起伏的群山脚下,是瑶族同胞们居住的村寨,正值晚饭时分,家家户户升腾起袅袅炊烟。

话题:
No Tag

相关推荐